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弥散性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上以典型的五联征为特征:即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多变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肾损害和发热。该病多见于30~40岁左右的成人,女:男为2:1。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s,HUS)也属血栓性微血管病的一种。临床上常常将伴有明显神经症状的成人血栓性微血管病称之为TTP;而将以肾损害为主的儿童型血管性微血管病称之为HUS。由于二者的发病机制基本相似,临床症状相互重叠,故目前也有统称为“TTP/HUS”的趋势。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和发病机制】

TTP病因不明,不能揭示有任何潜在性疾病的基础,但有报道存在遗传易感性倾向(同胞间易患)。在下述情况如:感染、药物、癌症、胶原-血管病变、妊娠等状态,可出现类似于TTP或HUS的临床过程。上述因素导致发病的机制在于:①感染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抗内皮细胞抗体或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性血管病。TTP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由于氧化应激,或免疫介导性刺激或感染、药物等因素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膜前列环素(PGI2)生成降低;血管内膜的纤溶活性减弱;抗内皮细胞自体抗体中和血管内膜及血小板膜上的GPⅣ(CD36)等因素,促进了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

(二)血小板聚集物质在TTP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可发现一组血小板聚集诱导物质:①血小板聚集因子P37(PAFP37):该物质分子量37000,可诱导血小板自动聚集,致聚效应不依赖于纤维蛋白原、Ca2+、vWF、ADP释放。②钙依赖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lpain):见于86%的急性未处理的TTP患者。该蛋白可以水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极大地增强vWF与自身的结合,增强ADP活化的血小板聚集。

(三)vWF加工机制障碍vWF在血浆中以分子量为50万~2000万的多聚体形式存在。生理情况下,vWF受到不同程度的蛋白水解。在TTP,存在vWF-裂解蛋白酶缺陷,导致超常的大分子量vWF多聚体生成(ULvWF)。该物质具有高度的粘附能力,从而促使血小板在微循环内聚集“结块”,这是目前有关TTP发病的最新机制。

【病理】

TTP典型的病理损害是终末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由血小板、vWF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在毛细血管内膜下层或动脉的内膜与肌层之间,有透明样物质沉积。内膜下损害是TTP最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血栓形成可见于脑、肾、胰腺、心脏、脾脏和肾上腺甚或全身各部位,由于小血管中的血栓和纤维蛋白网形成,红细胞易被撕裂而破碎。

【临床表现】典型TTP的临床表现包括五联征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肾损害、发热。来自Ridolfi和Bell一组258例TTP病例分析表明:仅仅40%的病人具有五联征特点;74%的病人具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系统症状(三联征)。除上述症状外,病人可具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不适、虚弱。神经症状和出血症状为最常见的主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脑神经麻痹、位置觉丧失、失语、轻瘫、意识模糊、木僵、昏迷和抽搐。皮肤紫癜和视网膜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也可表现有胃肠道、生殖泌尿道出血。50%病人有发热。肾脏表现有蛋白尿、血尿、轻度肾损害。其他表现如心传导异常、心肌梗死、胰腺炎性腹痛等;肠壁梗死也可出现,但发生率低。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血象红细胞异常表现有微血管病性红细胞破坏,血涂片检查显示红细胞嗜多色性,点彩样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并与贫血程度平行,绝大部分病人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小板多低于50×109/L;可有中度白细胞减少或周围血出现不成熟粒细胞。

(二)溶血以血管内溶血为特征,结合珠蛋白浓度降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血LDH浓度增高(400~1000U)。骨髓检查示增生性骨髓象,巨核细胞数目增加。凝血筛选试验正常,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有轻度增加。血浆vWF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或交叉免疫电泳)显示异常分子vWF存在。常常有蛋白尿、镜下血尿、轻度氮质血症、肝功能试验异常等。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TTP损伤常有困难。皮肤、牙龈和骨髓活检检查小动脉内的透明血栓形成,仅有50%的阳性率,而且非TTP所特有,如DIC时,血管炎也可呈阳性反应。
【诊断和鉴别诊断】TTP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性的“五联征”表现。目前认为诊断TTP的最低标准为:无明显临床病因的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病人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外周血涂片显示破碎红细胞对诊断很重要,但并非必需,因血涂片上红细胞破碎并非TTP恒定的特征。血清LDH水平升高是反映溶血的有效指标。

鉴别诊断需包括:①HUS:HUS是一种局限性地主要累及肾脏的微血管病,儿童发病率高,常常于发病前有感染病史,尤其是大肠杆菌0157:H7菌株感染。该病主要累及肾脏,如少尿、高血压,严重肾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少见。②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或子痫,病人可出现许多类似于TTP的症状,但该病预后相对较好,发病可能与轻度的血管内凝血有关。③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血管炎。④严重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治疗】

70年代前,未采用血浆交换及血浆输入疗法,TTP的死亡率约90%,大多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10%的病人存活短于1年。目前随着血浆交换技术的应用,超过80%的病人可以存活。因此,一旦TTP确诊,首选治疗是血浆交换,每天血浆交换量为至少一个血浆体积,直到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此时血清LDH水平可能正常,也可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欲达到这一目标,通常需要10天或更长时间。
血浆交换治疗TTP的机制可能包括:
①去除了异常的vWF多聚体;血小板聚集因子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②补充了大分子量vWF的“加工”因子或PGI2。
在血浆交换进行以前,或无条件进行血浆交换者,可输入新鲜冻存血浆,或血浆沉淀物的上清部分。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物,长春新碱,静脉内注射免疫球蛋白,PGI2的应用,甚至脾切除等,这类疗法的疗效不肯定。在TTP的治疗中,应避免输入血小板。因为输入血小板后,可加重TTP病人的神经系统症状和肾功能损害。

【预后】

在未引入血浆交换疗法以前,TTP病人死亡率达90%。即使实行血浆交换治疗,报道的死亡率仍有15%~30%。老年TTP患者死亡率相对要高。TTP经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的病人,10年内仍有复发的可能性,有报道TTP10年内复发率约36%,但复发性TTP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初发病例。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7945.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8月15日 上午9:41
下一篇 2022年8月15日 上午9:58

相关推荐

  • 治疗ITP提升血小板同时,更要求稳!

      ITP(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康复标准:一般要求患者血小板上升到安全范围后,数值稳定不下降,持续半年以上,然后开始减停用药,最终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实际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则过于强求血小板数值的提升,甚至长期依赖激素类药物,不仅病没有治好,还招致很多要不良反应,病情迁延不愈。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不仅要提升血小板,还要稳板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2023年6月19日
    16100
  • 再障误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今天我带来爸爸各种资料厚厚一沓去朝晖校区找到苏医生了,他当时正在忙着给另一个病人看病,听说是陕西来的就说让我快先坐一会就忙完了!因爸爸本人没来,苏医生就仔细问我的情况,认真看检查报告!很快他就发现新的问题,确定是再障不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让我紧张也让我嘘了一口气:多亏早点找到苏大夫,否则再一次被医院误诊,这次还是西北五省最好的医院!(我爸爸是被一医院误诊用药…

    2023年2月4日
    548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丙球是好药,它为什么能够提升血小板?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急性期发病阶段最常用的除了激素就是丙种球蛋白,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患病群体。很多病友及家属疑虑丙种球蛋白是什么?以及其对应的药物治疗效应等,下文进行相关解析。丙球是好药,它为什么能够提升血小板? 丙种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也成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质剂,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一种药物。有…

    2023年10月1日
    15600
  • 为什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能运动和劳累?

    我是一枚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妹子,治了五年之久,反反复复。去年10月31号又光荣的病危了,我只是室友吵连续一周都是凌晨两点多才能睡觉。后来吃激素成功的又成一枚胖子。如今我刚停药。很胖有木有。男友叫苦连天,我也是郁闷,我很想运动减肥,力不从心。我很想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体能过程?这和巨噬细胞有什么关系(百度这么说的)?生为一枚被男友嫌弃的胖子,真的很想减肥有木…

    2023年6月11日
    19700
  • 和大家分享一下血小板减少治病经历

    我是2010年9月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12年复发,血小板2万,中药治疗一年,效果不佳。2013年5月份再一次复发,当时血小板只有6千,无奈之下第二次使用激素治疗,最初激素用量每天12片,经过两年的治疗,目前药量也从最初的12片减到隔天吃四分之一片。两年的激素治疗和调养,最近两个月血小板指标保持的不错,2015年4月最新复查结果14.3万。在病友…

    2023年2月15日
    649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