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完全缓解或完全停药吗?

近十几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治疗逐渐形成了诱导与维持治疗的理念。其他系统损害为主的风湿免疫病,如系统性血管炎、皮肌炎等,也在从这个治疗理念中得到启发。
然而,在具体的临床用药决策时,仍然存在许多含糊的问题。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例如,诱导缓解有没有统一的或公认的最佳方案?诱导缓解到什么时候转入维持治疗?另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是,SLE缓解之后能否停激素、能否停药,或者停药的指征是什么?为了启发大家认识和思考这些临床上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见解,以供业界参考、讨论和商榷。

诱导治疗没有最佳方案

SLE可谓是人类疾病谱中异质性最高的一类疾病。轻者可以是亚临床状态,甚至可以是不需要用药,只需要随访观察;重者可以呈急进性,甚至还未来得及确诊就危及生命。

因此任何一个诊治指南、诊疗常规、临床路径,或者具有循证医学意义的外部证据,均不能够成为指导SLE治疗的教条。临床治疗SLE是一门艺术,需要强调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

SLE的诱导治疗没有最佳方案,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要使用了激素、慢作用药(如羟氯喳、沙利度胺等)、非细胞毒或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均有可能获得病情改善的效果。

即使是狼疮肾炎IV型的患者,只用激素不用免疫抑制剂,也有许多患者获得“有效”的结果,包括症状的改善、补体回升、蛋白尿下降等,也有部分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境地。

但如果加用免疫抑制剂,完全缓解的概率会明显提高,激素减量会更加顺利,病程中复发或病情波动的概率会更低。SLE的治疗,不能够只满足于“有效”,而应该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更佳”的疗效。不但要追求完全缓解,而且要使疾病缓解后不容易复发。

激素是治疗SLE的基础药物,SLE的诱导治疗方案均需要以激素为基础。但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控制活动性炎症。在诱导治疗阶段,激素的用法、剂量和减药的速度,主要是根据疾病的活动度和炎症反应的程度而确定。

在免疫抑制剂方面,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治疗狼疮肾炎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方案(1.0g,每月1次,连续6次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和欧洲方案(0.5g,每2周1次,连续6次后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未必完全适合于中国患者。

这或许是由于人种的关系,SLE在亚裔民族比较重,而在高加索人比较轻。因此,笔者治疗重症SLE较常使用的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方案是剂量0.4~0.6g,每周1次。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就单个药而言,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是目前SLE诱导治疗作用最强的药物。剂量密度、疗效和风险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只有重症的SLE需要选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诱导治疗,更多的患者虽然有系统损害,但未必需要选用环磷酰胺,可能选用次强的方案更合适,以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吗替麦考酚酯(MMF)在疗效方面接近于环磷酰胺的美国NIH方案,但不及每周1次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案。MMF的优势在于没有明显的性腺毒性。

作为诱导治疗,MMF的起始剂量以2.0g/d为宜,然后再根据疗效和耐受性,适当调整剂量。对于没有严重实质性脏器损害的SLE,笔者更主张运用注射甲氨蝶呤,而不要单用激素。如果甲氨蝶呤作用不够强,可以与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使用。

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均是治疗SLE作用较强的药物,其主要缺点是停药后常出现短期内复发或病情反跳,笔者的经验是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在病情稳定后先撤减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可以保证其顺利撤药。

诱导与维持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SLE的诱导与维持治疗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因为SLE治疗后,病情从高度活动逐渐改善好转,最后到完全缓解,这中间的过程是渐进的,没有一个分界线或分界的客观标准。

这一点不同于血液系统肿瘤治疗后的转归,后者在诱导治疗后有“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的标准,所以治疗也分为明确的2个阶段:诱导缓解和维持巩固治疗。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20世纪80年代,美国NIH制定狼疮肾炎的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先给予每月1次诱导治疗6个月,然后每3个月1次作为维持治疗3年,其指导思想是效仿血液系统肿瘤的化疗。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环磷酰胺冲击疗法。虽然免疫病与血液系统肿瘤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免疫病毕竟不是血液系统肿瘤。按照肿瘤化疗的方法,冲击几个疗程后转入维持巩固治疗的方法未必合适。

笔者的经验认为,重症SLE和血管炎等免疫病的疗效,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的剂量密度有直接关系。美国NIH方案和欧洲方案的剂量密度只是每月1.0g,而每周1次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如果剂量为0.4~0.6g,剂量密度就是每月1.6~2.4g。

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诱导治疗的初期,适当提高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的剂量密度,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更早停止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转换为毒性较低的免疫抑制剂,反而可以降低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降低其远期不良反应。

关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治疗SLE的累积剂量问题,曾经有学者提出8~10g。这只是给初学者有一个大致的参考,当你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以后,就应该抛弃这个教条。

如果SLE比较顽固,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达到可能损伤卵巢功能,而病情尚未达到可以降低免疫抑制剂级别的境地,则需要选用较强的替代方案,包括MMF(2.0g/d)方案、甲氨蝶呤加环孢素A或他莫司克方案等。

我们必须清楚,随着环磷酰胺累积剂量的增加,潜在的毒副作用也在增加,尤其是性腺损害和远期肿瘤的风险。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降低环磷酰胺的累积剂量,一旦SLE受累脏器的活动性病变好转,补体回升后,就应该及时改用其他不良反应更小的免疫抑制剂,替换静脉注射环磷酰胺。

美国NIH方案主张每3个月1次静脉注射环磷酰胺作为维持治疗3年,导致其累积剂量增加12g,在业界巳经重视抗风湿药的性腺毒性的今天来作评价,这巳经是一个不合理的维持治疗方法。

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之后,降阶治疗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是甲氨蝶呤(15mg/周)、MMF(1.5g/d)、来氟米特(20mg/d)、硫哇嚷呤(50~150mg/d)等。硫唑嘌呤是西方风湿科医生常用的一种免疫抑制剂。但有少数中国患者在口服硫唑嘌呤3周左右时,出现严重骨髓抑制和秃发的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在西方文献中罕见报道。

目前甲氨蝶呤治疗SLE的疗效尚未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但笔者的经验认为每周1次注射甲氨蝶呤的疗效优于硫唑嘌呤,而且更加安全。

维持治疗的后期或可过渡到“零用药”

SLE能否停药?这是业界争论不休,而又一直没有理想答案的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停药,有人则主张终身用药维持,“哪怕是隔日半片泼尼松维持着,也会比较放心。”这是主张终身用药者的观点。

我们应该将SLE的“停药”理解为“零用药”。因为“停药”很容易被误读为疗程结束了或病情完全缓解了就可以停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误读,才会有“SLE能否停药?”和“SLE停药的指征是什么?”等问题。而且“停药”会导致患者误认为痊愈了而停止随访。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纵观SLE治疗的全过程,在诱导治疗初期,可能釆用的是高强度的用药,随着病情的改善,治疗强度逐渐降低,依次为中等强度、低强度、低低强度……。临床治疗SLE,随着病情的逐渐缓解,我们是追求使用最低有效剂量。也有部分患者到最后可能转入“零用药”阶段。

实际上“无限的低”就等于“零”,我们可以把“零用药’’理解为无限低剂量的用药。例如当药物减至每周1次口.服甲氨蝶呤2.5tag时,下一步再减就是“零用药”了。

从表面上理解停药”与“零用药”是相同的。但在本质上,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停药”往往被理解为疗程结束而停药,所以才会出现“停药的指征是什么”的争议。

而“零用药”是指“无限低剂量”的用药,这就不存在“停药指征”的问题,只要病情一直保持在完全缓解状态,就可以缓慢减量,一直减到“零用药”。在“零用药”之后,还要像微小剂量用药一样继续长期随访。

许多医生治疗SLE的用药习惯是,在SLE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先撤停慢作用药,后撤停激素”,即在激素只有泼尼松10mg/d以后,先撤停慢作用药(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羟氯喹),最后才撤减激素。但笔者不赞同这种减药方法,而是主张“先撤停激素,后撤停慢作用药”。

因为小剂量激素主要起抗炎作用,如果仍存在有炎症的SLE被激素所“掩盖”,先停慢作用药,会导致激素撤停药的困难。相反,如果先撤停了激素后,仍然没有炎症活动的指征,再进一步撤减慢作用药,就会更加顺利。

再说,如果SLE已经完全缓解,体内不存在活动性炎症,继续长期维持使用激素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在维持治疗的后期,“先撤停激素,后撤停慢作用药”,SLE的复发率更低,“零用药”的周期会更长。

例如,SLE达到完全缓解以后,可能只剩下3种药:甲氨蝶呤、泼尼松和羟氯鲁(笔者常称之为MPH方案,即methotrexate、prednisone、hydroxychloroquine)。下一步如何继续减药?

笔者主张先逐渐撤停激素,泼尼松剂量缓慢从10mg/d减为5mg/d,再减为隔日5mg,然后停用激素。剩下甲氨蝶呤和羟氯喹,如果该患者当初以皮疹为主者,先撤停甲氨蝶呤,后撤停羟氯喹;如果患者当初以系统损害为主者,先撤停羟氯喹,后撤停甲氨蝶呤。

每一个药的撤停,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病情不出现波动,继续保持着完全缓解状态的前提下,先减后停。最后才能进入“零用药”的随访阶段。“零用药”之后,开始必须每3个月复诊1次,如果一直保持在缓解状态,可以每6个月复诊1次。在“零用药”随访阶段若有症状,或检查发现有疾病活动现象,必须及时调整用药。

综上所述,SLE是一类病情复杂、异质性高的疾病,诱导治疗方案需要高度个体化,随着病情的好转,治疗强度逐渐降阶。临床上不可过分追求完全缓解和“零用药”。
在SLE治疗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种药,在撤减过程中如果出现病情波动,均不可盲目撤减。目前多数SLE患者只能控制在低度活动状态,还难以达到“零用药”这样一种理想状态。
根据笔者的经验,只有不足半数的SLE患者在疾病缓解之后可以达到“零激素”,不足1/3的患者可以达到“零用药”。希望业界继续研究探索,让更多的SLE患者达到长期的完全缓解和“零用药”状态。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7994.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8月17日 下午5:26
下一篇 2022年8月18日 下午3:00

相关推荐

  • 基因检测对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

    目前很多人已经进行了基因检测,认为即使查了基因也无法治愈,实际上基因诊断需要医生非常好的遗传学背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医生对每个案例进行仔细认真的阅读分析。然而目前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能将遗传学和医学临床结合在一起讲给患者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特别感谢北京儿童医院吴润晖主任带领下的基因生物学方面的权威医生,他们以患者基因检测为基础,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加详…

    2023年3月6日
    2.3K00
  • 再障病友群 – 患者交流贫血经验

    8月12日上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第五届再障病友群里的交流会,一百多位再障病友与该院血液内科的医务人员们齐聚一堂,场面十分温馨。据悉,由该院创建的病友网络互助平台,目前已有近一百多人加入。 与病魔奋战的路上不再孤单 一个从一开始由市一医院血液内科发起的病友会,到病友们因同来医院就诊而相识,到热心的病友们开始聚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加入,原本那令人畏惧…

    2023年12月28日
    1.2K00
  • 儿童ITP有自限性, 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

    儿童ITP有自限性, 合理用药减少副作用 ITP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儿童时期的ITP大部分与病毒感染有关,也与药物、预防接种等诱发原因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瘀点瘀斑、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口腔出血,甚至内脏出血。儿童ITP与成人ITP有相似也有不同,儿童ITP有自限性,预后良好,80%-90%的病例在6个月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20%发展为慢…

    2023年6月20日
    845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数值一会高一会低

    31岁的周某一年以来,血小板数值一直反反复复,以周期性变化而就诊,在当地确诊为周期性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据了解,周某的血小板数值最低可达110^9/l,,最高时可达78110^9/l,,并呈周期性变化,患者自从2014年发现血小板变化就开始四处就医,于天津、上海等地的综合医院治疗,效果皆不佳,现想中西医结合治疗,特来咨询。患者的血小板变化呈…

    2023年5月12日
    1.1K00
  • 海鲜惹的祸?一直都很稳定的血小板突然降了

    去年的四月,牙龈无故出血(因为以前偶尔也会这样,用水漱下口就没事了,所以没在意)几天后晚上出去,手臂痒(又以为四月的天气潮湿导致的)回到家大腿也开始痒起来,一抓就有血痕,当时也没想太多。隔了几天发现,手臂上突然多了淤青,上网一查,觉得事情有点严重,赶紧上医院挂号皮肤科。抽血结果血小板20,医生说得赶紧住院,不能到处乱跑,连忙给联系了血液科医生。当时我心里那个…

    2024年2月4日
    618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