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正确认识溶血性贫血

1.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一般为120天,当人体因为药物、环境、异常缺陷、免疫异常等因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并超出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导致贫血的发生,即溶血性贫血(简称溶血贫)。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蚕豆病其实就是溶血性贫血的一种,其他还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老年溶血性贫血易见于70-80岁。

2.如何知道了解自己可能患有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起病急缓不一,临床表现很多时候会被原发病的表现所掩盖。那么,如何才能尽早发现自己可能患有溶血性贫血呢?以下几方面可供大家进行自我排查。既然是由溶血引起的贫血,首先,溶血的征象常具有重要的识别意义。很多患者会表现为小便颜色变浓茶样,甚至呈咖啡色;部分出现眼白发黄,甚至皮肤、指甲变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高热等。但临床上同样可见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并无溶血、全身不适等表现,仅在体检时发现网织红细胞的异常增高。在明确诊断后,下一步就应该查明病因,尤其应排除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淋巴瘤引起者。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无明确的病因,而继发性与免疫、肿瘤、感染等因素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症、溃疡性结肠炎、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淋巴瘤、白血病、浆细胞病、组织细胞增生症、某些实体瘤;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等。因此,对于难以明确病因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应该从多方面考虑,排除恶性疾病的可能,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输血吗?应注意什么?

溶血性贫血,尤其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通过输血的确能补充体内不足红细胞,改善患者症状,但这同时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应当特别谨慎。这是由于免疫性溶血贫患者体内存在着大量的补体成份,能够攻击破坏红细胞。一旦输入外界红细胞,只会进一步增加补体的来源,加重溶血过程,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此,仅对特别严重的溶血,才考虑红细胞成分输血,且以洗涤红细胞为首选。而对于溶血程度轻的患者,则一般考虑激素和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5.什么是“蚕豆病”,与溶血性贫血有什么关系?

蚕豆病是溶血性贫血的一种,这与患者体内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有关,常在食用新鲜蚕豆后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发作。现已查明,蚕豆中富含蚕豆嘧啶葡糖苷和异戊氨基巴比妥酸葡糖苷,两者在β糖苷酶作用下分别生成的蚕豆嘧啶和异戊氨基巴比妥酸是导致G-6-PD缺乏红细胞溶血的两种主要物质。本病发病的前驱表现为全身不适、厌食、精神倦怠、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等,持续1-2天,不少可无明显症状而自行好转恢复。严重的则可能发生休克、昏迷、全身衰竭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有“蚕豆病”史的患者应当切忌食用蚕豆,一旦误食,则需提高警惕并及时做相关检查。

6.服用哪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溶血性贫血?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很多药物的服用可能会诱发溶血性贫血,如磺胺药,青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头孢霉素,红霉素,奥美拉唑等。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非免疫性和免疫性两大类。因此对于有溶血性贫血病史的患者,尤其应该谨慎地选择药物。

7.溶血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与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大致可分为5个步骤进行:首先溶血初筛试验确定是否为溶血性疾病;再进行病史调查,包括临床症状、体症和家族史;而后进行溶血的常规化验;仍不能明确诊断者需进一步进行溶血特殊化验(如coombs、ham’s试验等),以及必要的鉴别诊断实验;最后,根据上述结果,确诊溶血的类型和病因。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8.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该怎么预防?

预防药物诱发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是患者必须避免服用能诱发溶血性贫血的药物。如果服药后溶血已经发生,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并避免应用一切可以诱发溶血发作的药物。如果溶血和贫血不严重,因其溶血有自限性,一般起病7~10天后,溶血能自行停止。如果G-6-PD活性很低,溶血无自限性,贫血严重,应予输血。要注意严格选用不是G-6-PD缺乏的供血者,特别在G-6-PD缺乏的高发地区,否则输血后可引起更严重的溶血。如有血红蛋白尿或少尿,应鼓励多饮水,或适当补充液体,保持血压正常,同时可加用碱性药物使尿呈碱性反应。要注意电解质,特别是钾的平衡。维生素E有抗氧化剂的作用,有助于对溶血的制止。多数病人能安全渡过溶血发作,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9.溶血性贫血应该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溶血性贫血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贫血伴有网织红细胞增多,如失血性、缺铁性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恢复早期;②非胆红素尿性黄疸,如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③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性溶血伴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如骨髓转移瘤等。以上情况的临床表现类似溶血性贫血,但本质不是溶血,故应加以区别。

10.患了该病,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

患者应注意休息,溶血发作期不宜吃酸性食物,如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花生、啤酒等;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喝酒抽烟,不喝咖啡和浓茶;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应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肛周感染;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疲劳。另外,患者要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复诊,注意预防感冒,一旦发现巩膜黄染或尿色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6750.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下午2:11
下一篇 2022年6月28日 下午2:59

相关推荐

  • 中医在血小板减少症的介入

    1.中医在ITP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2.中药到底起了什么作用?3.多大的孩子才能吃中药?4.中药能不能升血小板呢?5.中医何时去介入? 西医救急,中医就缓 首先这个中医中药在ITP这个病当中,我觉得应该是处于一个辅助治疗的一个地位,有的人说”西医救急,中医就缓”,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对于我们ITP也是这样,如果有出血危险,一定要靠西医西药丙球激素,包括二线一二…

    2022年6月13日
    70000
  • 菜籽油有可能引起血小板下降

    长期食用菜籽油,会对心肌细胞产生危害。过量服用,会使心肌细胞发生异化,甚至出现病变,引发系列疾病。除此之外,还会产生发育不良、生殖能力下降等问题。菜籽油中的芥酸会影响人体精子,还会引起血小板的降低。所以要注意菜籽油的正确用量。 我小孩一直吃菜籽油血小板低,结果菜籽油停掉后换成大豆油,血小板明显涨上去了,病情明显好转!8月初换的油,截止目前查血3次,血小板都正…

    2022年6月7日
    2.0K00
  • 化疗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护理干预及治疗方法

    引言:大部分化疗使用的药物都会引起骨髓抑制作用而严重影响造血功能,不但会显着降低白细胞的数量,也会同时引起血小板降低。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直接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应首先停用相关药物。 一般在停用化疗药物后会逐渐纠正,不需要另行应用药物治疗。严重的血小板降低患者应绝对休息,同时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水平,防止出血。如果患者出现严…

    2022年12月5日
    171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这一身治不好又不得不治的病

    六年了,ITP、甲亢、桥本氏,让我日日与针药相伴,身上被针扎过的窟窿以万计,其中的痛有刺骨的、也有揪心的、也有可以忍受的。 自己的情况自己心里最清楚了,一直腿上都有出血点的,自从复发后血小板低下来出血点就是一直有的,牙龈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出血的,有是突然感觉全身没力气的,以前去验学血的时候也知道血小板低的,血红蛋白也比正常的低点,奇怪有时感觉全身都很舒服…

    2022年5月3日
    72400
  • 血小板减少出血点反复长出来

    我们治疗的前九个月,血小板都是反反复复,出血点也是一直是反复的,就是红点看着少了,慢慢没有了,但是过个两三天,又会出来一些。我儿子开始基本是全身都起,手上,胳膊上,脸上耳朵,最多的是两条腿密密麻麻,后来是上半身不起了,腿上反复起,再后来大腿不起了集中在小腿上和脚上。反复的原因很多,除了都知道的因为吃东西外,他站立过久都会起,冬天有段时间脚面反复起,后来医生提…

    2022年12月26日
    110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