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环孢素要监测血药浓度

环孢素的血药浓度和免疫抑制的强度相关,也与肝肾毒性反应相关,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临床表现有时不易鉴别,环孢素的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又很接近(不足2倍),加之不同病人都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改变,因此在环孢素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这有利于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减轻不良反应。

环孢素软胶囊
环孢素软胶囊

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的方法,并以监测服用环孢素后2小时浓度多见

目前,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的方法有:

①谷浓度监测,即在服药前半小时(或者服药12小时后)抽血测血药浓度,这是传统的环孢素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已沿用数十年,但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与环孢素的药物暴露量相关性不强,不能准确反映病人之间个体变异性,不能精确监测环孢素吸收的速率、程度和变异性,不是临床疗效的准确预测指标。

②药物暴露量的监测,药物暴露量又称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serum drug concentration,AUC)。由于药代动力学能准确反映环孢素在体内的代谢情况,是最理想的个体化环孢素用药方案的预测指标,但它需要测定服药前,服药后1、2、4、6、8、10、12、14、18、20、24 小时各点的药物浓度,由于需连续多次采血、操作繁琐、测定费用高,因些很少被采用,仅在特殊情况下作为对其他监测方法的补充。

③服药后2小时浓度(C2)监测,前瞻性研究表明,2小时浓度(C2)与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与谷浓度相比,2小时浓度能更好地反映环孢素的吸收情况。临床上监测2小时浓度能明显降低环孢素的用量,降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排异反应的严重程度,减少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在2006年罗马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移植大会上,专家们推荐用2小时浓度代替传统的谷浓度。

临床上测定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实验方法

目前,临床上测定环孢素血药浓度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免疫荧光偏振测定法(或称免疫荧光偏振法、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FPIA法又分为多克隆法(PC-FPIA)和单克隆抗体法(Mab-FPIA),目前大多数移植中心采用单克隆抗体法测定环孢素血药浓度。该法测定的是环孢素原形药浓度,受代谢物影响小。此外,该法快速、准确、灵敏、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标本可批量测定、批间变异系数<5%,是目前国外首选的检测方法。

②高效液相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此法可区分环孢素的母药和代谢产物,测定结果稳定、准确,但由于耗时长、操作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不能进行批量样品测定,在临床应用上受到限制。

③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此法操用简单、试剂成本低,但准确性、稳定性较差,试剂半衰期较短。

环孢素
环孢素

环孢素血药浓度C2的参考值

环孢素血药浓度C2(Mab-FPIA)在移植术后1个月内的参考值为800-1000纳克/毫升,2-6个月为600-800纳克/毫升,7-12个月为400-600纳克/毫升,>12个月为200-400纳克/毫升。上述值仅供参考。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很多情况下,还要根据环孢素的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的健康状态对目标浓度进行个体化调整,在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达到足够的免疫抑制效果。

(一)药效学及血药浓度参考范围
环孢素A为高脂溶性肽类大分子药物,可通过对免疫应答过程多环节的作用,选择性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的增殖及功能,产生免疫调节作用,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反应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该药虽较其他免疫抑制剂毒性作用少,但仍存在肝肾损害、震颤、高血压等毒性反应。环孢素A的治疗作用、毒性反应与血药浓度关系密切,安全范围窄。本药又大多供长期预防性用药,而肾肝毒性在肾、肝移植时,难以和排斥反应区别。鉴于上述原因,环孢素A需进行TDM。
免疫法测得环孢素A的全血治疗浓度参考范围为0.1-0.4μg/ml,最小中毒浓度参考值0.6μg/ml。

(二)药动学
环孢素A的体内过程随移植器官种类而变,肌肉注射吸收不规则,口服吸收慢而不完全,约4h达峰浓度。生物利用度随移植物不同而有差异,大多为30%左右。该药在血液中几乎全部与蛋白结合,与血细胞(主要为红细胞)结合部分约为与血浆蛋白结合的2倍。环孢素A的分布呈多室模型,并易分布至细胞内。表观分布容积个体差异大,平均约4L/kg。其几乎全部经肝脏代谢为10余种代谢物,再由肾或胆道排泄。消除半寿期随病理状态而变,肝功能正常者约4h左右,亦有长达数十小时者。

(三)检测技术
由于上述血细胞结合特点,本药的TDM多主张用肝素抗凝,作全血浓度测定。取样时间通常在达稳态后用药前,以测定稳态谷浓度。
供该药测定的方法为HPLC和免疫法。两法灵敏度、线性范围、重复性均可满足要求。免疫法早年多用放射免疫法(RIA),新近已有荧光免疫试剂盒问市。但免疫法主要问题仍是代谢物可与抗体发生交叉结合反应造成干扰,故其结果高于HPLC法,甚至可高出数倍。用乙醚提取预处理可减少这类干扰。HPLC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但色谱条件要求高、耗时,较难普及推广。

文章属于病友个人治疗见解及自身对疾病的治疗分析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谨慎参阅!

提示:ITP6病友网站内任何对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

作者:血小板减少交流群病友分享(文章内图片于群内交流)

链接:https://www.itp6.com/7340.html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上午11:33
下一篇 2022年7月22日 下午2:38

相关推荐

  •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需要多少费用

    患者信息:女 45岁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白血球、红血球、血小板减少,已经治疗两年,一直吃药,我妈妈的朋友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已经吃药两年,能否彻底治愈,要多久,移植和ATG费用一般都是多少?首先可以肯定,再障是一种良性病,是可以治愈的。但再障同时又是一种大病,骨髓造血功能严重衰竭,血象各项指标低的情况下,也有许多病人会因严重感染、发烧、大出血…

    2022年7月28日
    4.2K00
  • 骨髓移植后自我管理

    骨髓移植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不陌生,它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方式,由于骨髓移植手术风险大、骨髓配型难等特点,只建议病情达到高危或是难治型病例的患者使用,然而,对于移植完毕的患者来说,为了使病情得到更好的恢复,自我管理就显得更加的重要,那要怎么做呢? 骨髓移植后自我管理,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个人卫生要做到加强,由于患者接受完移植身体各方面都比较弱,害怕出现感染…

    2022年8月3日
    1.4K00
  • 再障就必须移植么?

    对于再障的治疗,主要为支持治疗和目标治疗。支持治疗的作用是改善症状,通过输血、用抗真菌药物等方法,来缓解或预防贫血、感染等全血细胞减少带来的并发症,适用于所有再障患者。而目标治疗是从根本上解决病因,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可以带来生还康复的希望,但需要注意如何迈开“难关”,获得康复。 重度再障一般都是急性发展,移植的先决条件…

    2022年7月11日
    1.1K00
  • EPO导致纯红再障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几例病人诊断为纯红再障,可能与之前应用EPO有关。随即查了一些文章还真有报道的。现把文章与大家分享,希望有遇到这样病例的同行一起讨论。 一.EPO使用的安全性: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简称促红素)在慢性肾脏疾病和非肾脏疾病所致的贫血治疗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促红素应用的增多,由其导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简称纯红再障)的报道…

    2022年8月8日
    1.9K00
  • 微信病友交流群
  •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之一:化学制品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之一:化学制品苯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的第一种化学制品,是以20世纪以前对工厂工人的研究为基础而发现的。除了其已知的作为骨髓毒素的特性以外,苯还被广泛用作溶剂,并用于生产化学制品、药物、染料和炸药。在橡胶和皮革制品的生产中,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苯也被广泛使用。这就导致所有这些企业的工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的危险性增大。在中国,苯仍被…

    2022年7月11日
    896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微信号:w959870

在线咨询:请联系病友群内 群主万哥
邮件:wange@itp6.com

时间:7*24小时 不打烊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血小板减少不仅是一种疾病,只是一个症状而已,它是一类存在多种发病机制的异质性疾病,查不到原因时暂时定性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叫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统称为ITP!ITP6病友网由病患制作是患者互动、沟通、学习、互助的平台,建立病友交流群抱团取暖。